• 微信
  • |
规划计划
发布时间:2018-12-11 08:38:00 来源:
收藏
洮南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吉政发2016〕44号)和《白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城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白政发2018〕7号),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编制背景 

  近年来,市委和市政府持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领导和支持力度,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根本,不断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全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已全部纳入最低社会保障,并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享受政府给予的医疗、养老保险补贴。残疾人社会服务更加有力,8400多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186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得到就学资助,368名残疾人得到就业安置,3600名贫困残疾人得到创业扶持摆脱贫困,388名残疾人得到技术培训,364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得到改造,820人次重度残疾人得到托养照料。但与此同时,我市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残疾人就业还不够充分,康复、教育、托养等基本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还非常薄弱,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作为一个特殊困难群体,残疾人是我市建设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和重中之重,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二、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残疾人的小康,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为此,要按照国家、省、白城市和市委战略部署,切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予以优先和重点安排,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尽快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让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增加残疾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残疾人,使残疾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使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二)基本原则。 

  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既要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公平待遇,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又要通过特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解决好他们的特殊困难和特殊需求。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既要突出政府责任,确保残疾人公平享有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依法维护好残疾人平等权益;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残疾人组织和市场机制作用,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 

  坚持增进残疾人福祉和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既要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残疾人福祉;又要充分发挥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坚持统筹兼顾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的重点扶持,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类别残疾人小康进程;又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使残疾人小康进程与当地全面小康进程相协调、相适应。 

  (三)发展目标。 

  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面实现脱贫,力争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社会平均水平更快一些,普遍享有基本住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生活有保障,居家有照料,出行更便利。 

  残疾人平等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活跃,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深入。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基层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专栏1  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主要指标 

    

指标 

目标值 

属性 

1.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6.5% 

预期性 

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95% 

约束性 

3.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95% 

约束性 

4.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预期性 

5.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预期性 

6.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脱贫率 

100% 

约束性 

7.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 

100% 

约束性 

8.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 

80% 

约束性 

9.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 

80% 

约束性 

10.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95%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 

  1.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对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对以老养残、一户多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因抚养(扶养、赡养)人生活困难、事实无力供养的残疾人,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有关规定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稳步提高救助水平;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健全流浪、乞讨残疾人安置及返乡保障制度。为残疾人身故后提供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健全突发性困境残疾人家庭临时救助长效机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且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残疾人申请社会救助的,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受理并提供相应便利条件。 

  2.健全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根据省里相关文件,调整补贴标准,确保与其他托底性保障制度相衔接。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福利保障水平。对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对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给予补贴。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电、水、气、暖和通信、有线电视等基本生活支出费用比照低保对象的优惠政策。实施盲人、聋人特定信息消费支持政策。对残疾人搭乘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给予便利和优惠。公园、旅游景点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开放。 

  3.残疾人普遍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落实符合条件的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落实好政府为重度残疾人代缴不低于最低档次标准的养老保险费政策。推动将运动疗法等23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落实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市医保支付范围等政策,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对残疾人实施优惠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支持残疾人参加相关商业保险。 

  4.优先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在对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在楼层选择方面给予照顾。农村危房改造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但无力自筹资金改造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倾斜照顾或提供保障性住房。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存量任务,切实保障其基本居住安全。在实施保障房建设和改造中,依法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对其住宅无障碍设施改造提供资助。 

  5.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照料服务。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推动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同步发展,规范化运行,努力为城乡残疾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托养服务。积极培养托养服务人才,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积极为残疾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家庭收养残疾孤儿。继续组织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扩大残疾人受益面。     

  专栏2  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重点政策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为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生提供生活补贴。为一级、二级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补贴。 

3.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4.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 

5.贫困残疾人家庭改造补贴。 

6.困难、重度残疾人社会保险资助。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予以资助。对重度残疾人,市政府为其代缴不低于最低档次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7.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积极做好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探索提高重度残疾人大病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医保结算、救助流程。 

8.盲人、聋人特定信息消费支持。对盲人、聋人有线(数字)电视费用、宽带和手机上网流量费用等给予优惠照顾。 

9.阳光家园计划。为800人次以上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护理照料、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劳动技能培训、辅助性就业等服务。  

  (二)全力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 

  1.大力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 

  1)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范围,行业部门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重点向贫困残疾人倾斜。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纳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贫困监测体系,将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和落实兜底保障情况纳入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体系。 

  2)扶持兴建残疾人农业创业就业扶贫基地,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到2020年,建立一批可安排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20人以上的农村残疾人产业扶贫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 

  3)扶持扶贫对象家庭参与养殖、种植、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大力发展“企业+残疾人户”、“合作社+基地+残疾人户”等模式,辐射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 

  4)加强对扶贫基地和扶贫项目的信贷支持,对运转稳定、有发展前景、能惠及众多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地和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帮扶。 

  5)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智力扶贫、基础设施改造扶贫和社会帮扶等多种措施,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增收脱贫。举办或补助的扶贫就业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培训范围,确保每名残疾人扶贫对象户家庭至少有1名成员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参与1个致富项目。 

  6)强化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责任,深入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建立低保和低收入残疾人“结对子”联系帮扶机制,促进具备条件的帮扶家庭掌握实用技术、拥有或参与致富项目。 

  2.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 

  1)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切实将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内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要带头履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法定责任和社会义务。 

  2)未达到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的单位,要按照规定的比例设定和预留出残疾人的岗位,提出招录计划。积极落实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和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奖励制度。 

  3)加强对残疾人就业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力度,发展支持性就业,促进残疾人融合就业。健全公共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制度。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建立征收使用情况公示制度。 

  4)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落实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政策,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参照社会福利机构享受城市建设与公用事业收费优惠;搭建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展销平台,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 

  5)扶持残疾人龙头企业。扶持残疾人创办的龙头企业发展;继续开展好“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推进盲人保健按摩行业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建设;培育和扶持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 

  3.支持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增收。 

  1)完善对残疾人个体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政府贴息、项目推介等方式,拓宽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渠道。 

  2)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为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创业培训、交流和引导服务。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按规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及孵化服务。 

  3)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继续实施农村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及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开展“千人培训工程”为千余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全面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和能力。健全残疾人职业培训制度,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培训。立足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开展多层次、跨领域、广适用的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 

  4)深入开展残疾人网络就业技能培训。扶助残疾人在网络服务外包产业、电子商务、网店客服、微店等领域拓宽视野,并掌握就业技能。支持开辟社区便民服务、居家服务、电子商务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项目,促进残疾人社区就业和居家就业。 

  4.大力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1)推动建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积极支持创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满足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适宜人群的辅助性就业需求;对辅助性就业机构提供设施设备、无障碍改造等补助;落实辅助性就业残疾人提供工资性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到2020年建设一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 

  2)推进公益岗位安排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实现零就业残疾人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5.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监察。 

  1)引导培训机构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成果展示活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向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 

  2)残疾人参加职业市场需求及培训成本目录所列职业和等级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规定从残疾人就业资金中给予培训补贴。 

  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严肃查处不依法与残疾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依法纠正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歧视残疾人的行为,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劳动保障权益。    

  专栏3  残疾人就业增收重点项目     

1.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范围;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至少有一项种植、养殖和设施农业等项目;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 

2.“帮、包、带、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在全市开展的各项“帮、包、带、扶”活动中,重点安排帮扶农村残疾人贫困户;持续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将农村残疾人贫困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3.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项目。扶持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安置和带动残疾人稳定就业、生产增收。 

4.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有就业意愿和相应能力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就业创业培训;技能岗位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全市农村实施“带传培训工程”,为12000人(次)农村残疾人提供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切实帮助残疾人提高生产技能,促进增收。培训城镇残疾人600人(次)以上,建设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1个。 

5.“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加强对盲人医疗、保健按摩人员的培养、培训,切实提升盲人按摩技术、提高就业稳定性、增加收入。 

6.党政机关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推进项目。推动市直机关、乡(镇)、街道、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及其所属单位(机构)普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7.残疾人精准就业服务工程。为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普遍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实现全市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500人的任务目标。 

8.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扶持吸纳残疾人从业的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9.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推动建立1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 

  (三)大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强化残疾预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加大残疾预防人才培养、设施设备和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广泛开展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推动建立完善筛查、诊断、随报、评估一体化的残疾监测网络,形成统一的残疾报告制度。针对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实施重点干预工程。推广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婚前和孕前健康检查、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及儿童筛查和干预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加强残疾预防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市直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的残疾预防法治观念。宣讲残疾预防知识,广泛开展残疾预防“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和康复的意识与能力。 

  2.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防盲治盲、防聋治聋等重点康复项目。加强康复医疗机构、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与合作,并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健全医疗卫生、特殊教育等机构的康复服务功能。到2020年,要依托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科建成1所以上(含1所)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残疾人康复站,在村卫生室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残疾人康复室。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内容,将残疾人列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对签约服务费残疾人自缴部分给予补贴。依托专业康复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精准康复服务小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健全康复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加快康复人才引进和专业人才培养,着力健全全市康复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加强全市残联系统康复专业人才实名制培训和医疗卫生机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同步推进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 

  3.加强辅助器具推广和适配服务。推广个性化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普及助听器、助视器、假肢、轮椅、拐杖等残疾人急需的辅助器具。重点实施好“全省残疾人假肢装配项目”“全省肢体残疾矫治手术项目”“互助关爱助残工程前臂机电假肢项目”“国、省级贫困县残疾人居家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项目”等。充分发挥残联、民政、卫生等系统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辅助器具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规范化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辅助器具生产、流通、适配、租赁和转借服务。 

  4.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开展学前教育,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取得办园许可,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普通幼儿园要平等接收残疾儿童。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在残疾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育教室、配备专职教师,提高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落实“一人一案”,多种形式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建立不能到校学习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制度。支持建设专门招收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部)。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鼓励特教学校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组织实施国家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计划。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组织实施国家手语、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做好国家通用手语试点相关工作,积极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信息化水平。落实手语翻译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和补贴制度。 

  5.完善和落实资教助学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落实并完善残疾学生辅助器具、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在具备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设立区域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积极开展扶残助学工作,落实扶残助学金政策,组织实施国家助学项目。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为送教上门教师发放工作和交通补贴。 

  6.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将残疾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人群,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提供适合残疾人的服务内容和活动项目。加强残疾人“四自”精神教育,打造“追梦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开展“洮南好人自强之星”评选宣传活动。举办残疾人文化周,文化进社区、进乡村等文化服务活动。加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扶持特殊艺术团体建设和创作演出,探索特殊艺术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交流机制。支持、创作、出版残疾人文学艺术精品力作,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推动建立残疾人文学艺术联谊组织。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吉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 

  7.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将残疾人体育纳入全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和全民健身工程。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加强残疾人体育“自强健身活动示范点”建设和健身指导员培养。创编、推广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项目,实施“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推动“一地一品牌”残疾人群众体育品牌创建工作。加强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推动残奥、特奥、聋奥运动均衡发展。加强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人才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和训练保障能力,参与国家、省重大赛事活动,促进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提高。落实“残疾人体育冬季项目振兴计划”,拓展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项目,推动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组织推荐优秀体育人才参加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和第二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 

  8.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部门要将无障碍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加大推进新(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加快推进市直机关、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社区、老旧小区等场所设施和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全面落实《吉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公共交通工具逐步配置无障碍设备。公共停车区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和监督使用。推广残疾人家居无障碍通用设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行开展旅游环境、家庭环境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市、乡、村及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 

  9.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政府政务信息要以无障碍方式发布。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逐步增加通用手语服务。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市广播电视台要开播手语节目。做好市残疾人门户网站无障碍示范应用。逐步推进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特殊教育、托养等残疾人集中的服务机构要加强残疾人无障碍应急管理和救助服务。 

  10.积极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认真落实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教育、就业服务、托养、盲人医疗按摩等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价等标准。加强绩效考评,提高服务制度化、均等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培育残疾人服务品牌。     

  专栏4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1.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提供康复评估、训练、心理疏导、护理、生活照料、辅具适配、咨询、指导和转介等服务 

2.抓好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示范市建设。 

3.基层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支持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科建成1所以上(含1所)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残疾人康复站,在村卫生室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残疾人康复室 

4.全省肢体残疾人假肢装配和矫治手术项目。实施400例大小腿假肢装配,并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实施5例前臂机电假肢装配及康复训练服务。实施30例残疾矫治手术,并提供配套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服务。 

5.贫困残疾人居家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项目。为600名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服务。 

6.残疾儿童、青少年教育项目。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及水平,适龄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5%,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 

7.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示范项目。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市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项目。依托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集中就业等机构,结合残疾人职业培训、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托养服务和辅助性就业服务等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 

9.扶残助学项目。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保障残疾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子女顺利完成中高等学历教育,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10.打造“追梦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残疾人艺术作品展览展示、主题征文、阅读推广和报告会等活动,深入开展“追梦”大讲堂、“追梦”读书苑、“追梦” 大舞台、“追梦”展示厅等系列活动。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文化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11.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建成一批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创编普及一批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巩固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5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体育器材和指导服务。 

12.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开展越野滑雪、冰壶等冬季项目,选拔优秀残疾体育人才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各项相关赛事。 

  (四)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 

  1.加大残疾人保障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加强宣传工作。将残疾人保障法规宣传纳入全市普法规划,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规和政策,做到残疾人保障法规和政策家喻户晓。 

  2.加强督促检查。积极争取市人大和政协对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规和政策情况进行定期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残疾人保障法规和政策有效落实。 

  3.创新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发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积极鼓励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建言献策。建立群团组织联合维护残疾人权益机制。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针对残疾儿童、妇女、职工等特定群体采取联合维权行动,加大残疾人维权力度。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帮助残疾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完善市残疾人法律救助站建设;畅通残疾人信访工作渠道,办好12385残疾人维权服务热线和网络信访平台。 

  (五)凝聚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合力。 

  1.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捐款捐物,通过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等方式为残疾人开展帮扶活动。通过购买服务、直接资助等方式,支持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助残服务,支持各类助残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事业。加强助残社会组织自律诚信建设,提升社会公信力,增强服务能力,使助残社会组织走上规范化、组织化、制度化管理的道路。 

  2.有效开展志愿助残服务。积极推动各类志愿助残组织建设。深入推进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和“邻里守望”志愿助残活动,形成立足城乡社区、贴近残疾人需求、直接服务残疾人的品牌。加大助残志愿者招募力度,开展助残志愿者注册工作。加强助残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建立志愿助残服务信息数据库,完善服务对接机制。完善志愿者服务时间储存、互助服务、服务回馈、星级认定等激励制度。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市残联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助残志愿者培训制度,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加强助残志愿者骨干的培训,对助残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倡导残疾人开展志愿服务,创造价值回馈社会。 

  3.加大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力度。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领域,以残疾人康复护理、托养照料、生活服务、脱贫解困、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家居无障碍环境改造等为重点,逐步完善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指导性目录,扩大购买规模。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质量监控和绩效考评。积极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增强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服务供给,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4.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完善落实残疾人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用地保障、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着力推动残疾人辅助器具、康复护理托养照料、生活服务、无障碍产品服务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辅助器具、无障碍产品。针对残疾人面临的意外伤害、康复护理、托养等问题,鼓励信托、保险公司开发符合残疾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残疾人服务中小企业,扶持一批残疾人服务龙头企业。加强残疾人服务行业管理,健全行业管理制度,依法成立行业组织,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服务业支持政策和服务标准。 

  5.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社会环境。将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全面融入全市宣传规划,鼓励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扶残助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的现代文明理念,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要积极办好残疾人专栏及专题节目,加大对残疾人事业公益广告的策划设计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充分利用“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等平台,促进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要将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研究调度一次规划实施进程。坚持政府领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 

  (二)建立多元投入格局。 

  市财政要加大对残疾人民生保障和残疾人事业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对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社会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资金要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和发展残疾人事业。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格局。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城乡残疾人服务设施。要继续争取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扩大覆盖范围。要加强残疾人就业、盲人医疗按摩等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要落实好残疾人服务机构用地、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惠扶持政策。要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四)加强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和综合管理。 

  健全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动态更新工作机制,做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建立相关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加强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分析更新和综合管理,保障人员培训、入户登记、信息录入、检查评估、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需求。动态更新数据分析报告要作为涉残法规政策研究和残疾人小康进程评估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应用,完善绩效考评管理。推进残联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体系。做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和专项统计报告发布。 

  (五)增强基层综合服务能力。 

  提升县域残疾人服务能力,形成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市残疾人康复、托养、职业培训、辅助器具适配、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带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工作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严格规范残疾等级评定和残疾人证发放管理,进一步简化办证流程。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到城乡社区开展助残服务。 

  (六)协调推进城乡区域残疾人小康进程。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加快促进农村残疾人增收,切实改善农村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引导城市残疾人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确保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中的残疾人转为城镇居民,确保进城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并做好就业扶持。 

  (七)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 

  市残联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依法依章程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要建立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行业管理。要实施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扩大残疾人组织覆盖面,提升县域残疾人组织治理能力。要支持残疾人专门协会和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开展服务残疾人和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工作。壮大专兼结合的残联干部队伍,加大对残联干部的培养、交流和使用力度,提升残联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加强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改善保障条件,充分发挥作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职业素质,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要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建功立业,与全市人民一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八)建立残联工作信息化保障。 

  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快残联信息化系统移动互联应用,推动“互联网+残疾人服务”服务模式建设。加强残联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体的服务功能及内容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开展残疾人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残疾人信息数据与社会基础数据互通共享。融入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实现残疾人信息数据与市政府和上级残联的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的智能化残疾人证技术标准、技术管理规范体系建设,探索智能化残疾人证服务管理模式。     

  专栏5  保障条件和服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     

1.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以国家支持为引导,加强残疾人康复设施和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要与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随同配建。 

2.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建立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托(供)养服务、文化体育、维权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残疾人服务领域的领军人才、实用型专业人才和创新型团队。 

3.“互联网+科技助残”行动。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相关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残疾人服务平台及示范应用、新一代智能辅具装备与产品研发示范、主要致残原因机理及预防干预技术等研究。 

4.“互联网+助残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依托全市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残疾人综合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认证平台,逐步完善残疾人基础信息以及残疾人基本需求和服务状况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加强分级管理、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撑等功能。 

5.志愿助残服务示范项目。实施志愿助残服务示范项目,依托我市“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继续推出一批志愿助残服务示范项目和特色项目,支持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与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开展长期结对服务。推动志愿助残服务工作。 

6.助残社会组织培育项目。开发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利用现有综合服务设施积极打造助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大政府购买助残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对符条件的助残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给子扶持培育。 

7.提升残疾人服务能力。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落实残疾人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需求信息动态更新,组织好上级残联为基层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 

  五、纲要实施和监测评估 

  实施好本纲要是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确保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对纲要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在“十三五”中期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考评和信息公开,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     

d879b58f41ff5171506f2c0153b2031b_red.png

版权公告 本网站所刊登的洮南市人民政府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材料均为洮南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单位:洮南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洮南市政务服务局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10038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88102000010  网站标识2208810008  联系电话:0436-63352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