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
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8-18 00:00:00 来源:
收藏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1月22日在洮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许广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过去四年工作简要回顾
  四年来,市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前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跨越升位。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四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累计实现12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递增19.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实现4.17亿元,年均递增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年均递增5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亿元,年均递增8.3%。2003年成为县域综合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全国百强县(市)之一。200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增长13%,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17亿元,同比增长3%。被评为全国百名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发展后劲,工业经济实现提速增效  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精心培育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工业整体实力得到加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工业提升速度位居全省第二位,预计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1.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和32.6%。
  开发改造力度逐年加大。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四年完成开发改造投资5.82亿元,实施技改项目47个,开发新产品140种。制药企业实施了GMP达标改造,国家级新药引进开发工作取得实质进展。纺织、冶金、酿造等行业通过改造,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大幅提升。商标推介、名牌推进战略稳步实施,提高了地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企业改革全面深入。按照“改一户活一户,活一户发展一户”的原则,因企施策,对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革,盘活了国有资产,妥善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企业发展更具生机和活力。对列入省国企改革攻坚规划的14户企业全部进行了改制,被省政府命名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先进单位”。认真开展了国有企业“并轨”试点工作,全市106户国有企业15310名职工解除了国有身份。通过招商重组,天津、长春等域外企业相继落户洮南,分别收购铁合金厂、制糖厂,组建了金升冶金产品有限公司和绿缘饮品有限公司。2006年顺利完成了热电厂破产重组工作,新组建的国有控股、职工参股的洮南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运行良好。
  注重结构调整,发展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步入了顺应自然条件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了以粮食、奶牛、辣椒、山杏、油葵和杂粮杂豆为支撑的六大产业格局。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总数达到180户。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创建经济组织18个,专业强社4个。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6900万元,下发粮食直补资金11255万元,其他各项补贴1255万元。2006年全市种植油葵8.23万亩,建设油葵加工企业37个。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经济生态林业加速推进,山杏基地快速壮大,林业建设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荣获全国造林先进县(市)称号。相继实施了百万亩山杏种植基地、瀚海桑田、生态草建设等项工程,完成林草建设面积93万亩,其中山杏面积达到75万亩,全市森林覆被率达到10.94%。2006年完成造林14.3万亩。
  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疫情监测网络不断健全,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奶牛为重点的现代牧业发展迅速,启动了“10万头奶牛富民增收计划”,累计投入资金 4亿多元,建成标准化奶站75个,奶牛发展到4.5 万头,养殖数量和发展速度位居全省第一。2006年实现牧业产值7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四年新打各类抗旱井2250眼,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 3.5万亩,建设饮水工程37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万亩。完成了创业水库除险加固、洮蛟两河险工险段治理、护城堤护坡等项工程。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3.8 万千瓦。2006年完成了15个自然屯改水工程,打抗旱水源井500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重点抓了省、白城市和我市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投资3000万元对试点村镇进行了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和项目建设,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广辟聚财渠道,坚持征管并重,财税工作快速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财税金融工作成效明显。按照“保工资、保重点、保稳定、保运行”的原则,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四年累计支出17.4亿元,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改善金融环境,金融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四年发放各类贷款16.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整合商贸资源,打造流通载体,内外贸易日益活跃  专业市场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稳步增强。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福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启动了地产蔬菜反季仓储项目,引资兴建了关东马市、关东农贸商城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了福顺辣椒市场、黑水西瓜批发市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杂粮杂豆批发市场和优质红干椒市场。到2006年末,全市有形市场总数达到51个,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31亿元。
  国合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开展了国合企业资产重组工作,组建了商贸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公司。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企业富余人员平稳分流,副营领域进一步拓宽,14个粮库实行了“全员租赁,法人治理”的经营改革,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自营进出口企业形成群体优势,进出口贸易增幅明显,位列全区首位。2006年全市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38户,实现贸易额2300万美元,同比增长34%,占白城市进出口贸易额的34.9%。
  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强化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完善了发展民营经济各项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全民创业,民营企业集群推进,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走在了全省县(市)前列,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05年被评为省全民创业促就业“十强县(市)”第三名。2006年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5190户,预计完成增加值3.53亿元。
  (二)注重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壮大经济总量的重要手段,举全市之力认真谋划,主动出击,一批与地方特色资源关联度高、产业衔接紧密的项目落户洮南,产出能力明显增强,积累了发展后劲。
  积极参加各种招商展洽活动。先后参加了广交会、川洽会、长三角地区招商推介会、海峡两岸农业项目推介会、珠三角招商推介会、北京经贸项目洽谈会、吉林广东项目对接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成功举办了温州洮南招商工作座谈会。与国外开展对接、洽谈活动,实施对外合作项目,加大了宣传洮南,推介洮南的力度。
  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立足盘活存量资产,结合地方资源和农产品优势,全力实施项目建设。四年共引进项目445个,实际到位资金59.32亿元,年均增长24.4%。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12个,超千万元项目97个,部分项目已经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大唐集团洮南风电一期工程、上海烟糖百群绿豆深加工、吉林名门风电设备、福顺爱迪尔、北方金塔辣椒深加工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2006年预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3.35亿元,同比增长64.4%。
  (三)加快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城市功能和品位大幅提升  科学运营城市资产,城市建设实现了由财政单一投资向多元投资的重大转变,是洮南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成果最显著的时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品位大幅提升、面貌焕然一新,连续三年被评为白城市城市开发建设先进单位。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四年投资15.9亿元,修建市区主次干道116条19.5公里;铺设彩砖人行道19公里;硬化巷道421条。建设了森林广场、双拥广场、百姓健身广场等5个广场。修建了古树步行街,填补了我市没有步行街的空白。建设了第二自来水厂和第二供热站。铺设地下给、排水管线55.5公里,供热管线58公里。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栽植树木189万株、花卉410万株、种草坪10.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920基(杆)、3935盏,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四年吸引域内外资金10.8亿元,开发建设楼房105万平方米。2006年启动了老城区改造工程,共拆除房屋2.1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楼房32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开发面积12.5万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实施了工业集中区一期建设工程,修建道路3条,铺设给、排水管线1.3万延长米,铺设人行道2.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54基(杆)。
  城市管理日益规范。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清除了市区非法广告。加大了清扫、清运力度,市容市貌整洁卫生。2006年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成为我省西北部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资金投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成科技立项22项,申报专利16项, 4户企业被认证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工作被白城市评为先进单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年投入5673万元,新建、维修、改造校舍36所。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发展卫生事业,投资2242万元,新建、改建城乡医院15所。积极开展中医工作,荣获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市称号。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卫生综合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大了食品药品监督检查力度,食品药品市场日趋规范。广电事业快速发展,自办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16328户。开通了数字信号节目,部分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创建了政府门户网站,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计划生育“三结合”、“五关爱”活动扎实推进,2006年在全省计生工作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社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救灾救济救助工作,四年投入2352万元,用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得到落实,实现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组织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改造了镇煤线、河里线、大镇线、洮南至向海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9公里。改造了客运总站,新建了4个农村客运站。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抓好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四年开发就业岗位24128个。精心组织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共输出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1万人(次),实现收入12.9亿元。制定落实了老年人优抚政策,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市。审计、监察工作深入开展。认真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化解了社会矛盾。市长公开电话工作有效运转,被白城市评为标兵单位。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完成了“四五”普法工作,被评为省普法工作先进市。开展了“平安洮南”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物价、统计、土地、气象、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政府法制、外事侨务、档案、史志、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预计到2006年末,城乡群众存款余额达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同比增长15 %。
  本届政府任期内的四年,是立足市情,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具有洮南特色发展新路的四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四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四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的四年;是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四年。回顾过去四年,我们深刻体会到: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才能推动洮南更快发展。我们立足自身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顺应自然规律,发展避灾农业,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只有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创新是保证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把创新精神与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以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实践的创新,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性地解决了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使工作富有成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过去四年,我们把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都梳理出50件实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推动了经济发展,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办,促进了社会进步。
  只有践行宗旨,勤政为民,才能赢得百姓支持。关注民生是政府工作首要职责。我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遗余力地为民办实事。高度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城市低保、扶贫解困等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只有上下一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各种难题的关键。四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决策符合民愿,建设符合民意,发展符合民心的原则,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开创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全市上下步调一致的工作局面。
  四年来,全市干部群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付出了艰苦努力,各中省直驻洮单位,为洮南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企业家及各界人士,向驻洮部队、武警官兵和广大公安干警,向中省直驻洮单位,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四年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不优,整体竞争力亟待加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未来五年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注重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着力结构调整,做强工业、调优农业、搞活商贸、抓热招商、壮大民营,发展中等城市,建设新农村,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开创洮南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4亿元,年均递增15%,实现翻一番。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翻一番,年均递增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5亿元,年均递增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突出项目建设,壮大经济总量。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经济总量的有效途径,靠项目引进增量,激活存量,壮大总量。到2011年,全市要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0个。一是围绕工业集中区上项目。充分借助集中区优势,以集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集中区发展。二是围绕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深度研究具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资源性产业,认真谋划实施乳业、杏仁、油葵、辣椒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规划建设130万千瓦风电项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三是围绕盘活存量上项目。积极引进与洮南产业关联度高、实力雄厚、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在盘活存量的同时扩大增量。四是围绕国家投资政策和投资方向上项目。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掌握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开发性扶持项目,实现项目与政策对接。
  (二)突出结构调整,提升运行质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未来五年,要把结构调整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一是调优工业行业布局,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着力发展医药研制、纺织服装、风电火电、冶金制造、食品酿造、化工造纸、皮革加工、农产品加工八大重点行业,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层次较高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大企业,从而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工业规模由目前全省县(市)第十五位跨入前十位,力争进入前五位。二是调优农村经济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按照以牛致富、以杏治山、以葵治薄、以树治沙、以稻治涝、以刺治碱的思路,因地制宜,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奶牛、山杏、油葵、辣椒、芝麻、绿豆、蓖麻、粉条八大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突出古城特色,搞好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把旅游服务业打造成新兴产业。
  (三)突出环境建设,全面扩大开放。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思想理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环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步伐,提高经济外向度。一是突出抓好硬环境,建设中等城市。进一步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推进旧城改造,增强城市吸纳承载力,逐步把洮南建设成新区旧城一体、发展环境良好、投资潜力巨大、创业氛围浓厚、发展活力强劲的中等城市,使洮南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投资创业的乐土。二是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洮南形象的招商意识,努力营造高效的行政环境,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的法制环境和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完善行政审批中心功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改善环境,助推开放进程,着力培育外向型企业,发展外向型产品,建立外向型基地,全面拓展出口贸易。
  (四)突出体制创新,深化改革进程。坚持用改革化解矛盾,破解难题,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企业改革,重点规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抓好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洮南发展实际,逐步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设岗、分类管理、公开招聘”的工作思路,以推行聘用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
  (五)突出社会和谐,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民利,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要加强科技普及、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优先发展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进一步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逐步开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深入开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高广播电视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推进“村村通水泥路”工程,适时启动“屯屯通水泥路”建设。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高度重视信访和市长公开电话工作,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三、2007年重点工作安排
  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同比增长15%;
        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40%;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7亿元,同比增长1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900元,同比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同比增长14%;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抓好工业发展载体建设。完善工业集中区整体规划,完成项目建设各项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注重引进和培育新型产业和新型企业,使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项目成功落地。强化跟踪协调服务,落实好优惠政策,引导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
  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壮大规模。医药产业要做好国家级新药引进和开发工作,尽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纺织服装、化工造纸、皮革加工产业要提升传统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创造自有品牌。电力开发产业中,热电公司要做好扩能改造的筹建工作,大唐风电实施二期5万千瓦建设工程。冶金制造业要依托自身优势,积极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精尖产品。农产品加工产业要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实施名牌推动战略,做好品牌申报和推介工作,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建立适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规则的管理体系,使更多的企业通过国际标准化体系认证。
  (二)强化农业基础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发展油葵、辣椒、西瓜、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构筑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在塑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完善产业协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现代牧业。全面完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加快发展猪、羊、禽及特种养殖加工业。立足提质增效,重点发展奶牛产业,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年内完善2个高标准奶牛小区,规划引进乳品加工企业。
  搞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抗旱水源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打抗旱井500眼,增加全程灌溉面积1.5万亩,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5处。抓好洮蛟两河堤防和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群昌水库低压线路改造任务。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实施百万亩山杏基地、瀚海桑田、生态草建设和白刺栽植等项工程,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抓好省市县三级新农村试点。按照规划先行、完善基础、产业带动的思路,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提升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提高财税征管质量,强化财政保障能力  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充分利用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利税大户、中小企业和重点项目,千方百计壮大支柱财源,巩固现有财源,培育后续财源,发展新型财源,努力提高财政的支撑能力。
  严格控制支出。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方式,调整支出结构,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确保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实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控,对重点工程项目资金进行效益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施招商引资,全力抓好项目建设  推进全民招商,形成社会各阶层全面参与的招商氛围。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努力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投产率。要依据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论证包装一批项目,启动实施一批项目。重点规划好13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积极扶持绿缘绿豆饮品加工和元润蓖麻深加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利用域内外资金建设一批油葵小型粗加工企业,引资建设精炼油加工龙头企业。
       (五)拓展商贸流通领域,完善流通网络建设  坚持数质并重,提升市场运营档次。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提高”的发展思路,建设一批影响深远、辐射拉动强劲的品牌市场。实施“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完善杂粮杂豆批发市场和优质红干椒市场基础设施,提高辐射力和知名度。健全市场培育机制,引资规划建设奶牛、山杏、油葵及芝麻市场,重点建设建材市场和日用品市场,引导发展蔬菜仓储经营,促进有形市场扩张规模。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努力营造诚信规范、安全活跃的市场环境。
  立足资源整合,完善商贸流通网络。要优化商贸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参与流通的市场竞争力。全力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城镇店、便民店、超市等现代流通模式的发展,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积极培育扶持自营进出口企业,拓展国际国内贸易业务,扩大自营出口份额。积极实施“信福工程”,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经纪人协会对商品流通的组织、规范作用,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
  (六)创新管理体制,扩充民营经济总量  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精心培育,重点扶持,使民营经济在总量上有突破,质量上有提高。全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机制和环境,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行业协会、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抵押贷款、技术信息、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要加快扩充民营经济总量,努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民营龙头企业。2007年民营企业发展到17790户,实现增加值3.9亿元。
  (七)强化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一是提高城市品位。重点搞好市区街路、广场、出口、小区、庭院绿化美化,种植草坪,栽植花卉,安装路灯,提高城市档次。二是完善城市功能。修建和维修市区主次干道,对环路内未硬化的巷道进行铺装硬化,方便群众出行;铺设供水管线,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启动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维修翻建公厕,解决居民入厕难题。三是继续实施老城区改造工程,搞好城市开发建设。四是加强城市管理。整治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严厉查处违法违章建筑。大力开展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活动,规范市民行为,营造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
  (八)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城乡群众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致富本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输出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继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改善医疗条件,提高诊疗水平,完善市乡村医疗预防保健网,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创造更加安全的食品药品环境。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发展广电事业,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丰富荧屏,提高节目质量。搞好计生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推进“五五”普法进程。继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设行政审批大厅。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搞好土地资本运营,严格执行土地计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强信访和市长公开电话工作,开展“平安洮南”创建活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审计监督工作。积极发展物价、气象、环保、档案、史志、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事业,努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人民政府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履行职责、服务发展、造福人民的能力和水平。
  转变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研究基层工作,解决基层问题,服务基层群众。要常存善意之心,常怀为民之举,常思为人之过,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加强服务能力、服务效率考核,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服务型机关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转变思想观念,建设学习型政府。要在全市政府机关确立终身学习理念,营造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浓厚风气。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增长才干,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务实型政府。把求真务实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决策目标、执行目标、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政府工作放在为民发展、为民致富、为民谋利上。注重效能,狠抓实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抓一项成一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转变行政方式,建设法制型政府。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强化行政执法责任意识。严厉查处执法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行政执法环境。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和检验政绩观,以执政不偏、为政不虚、勤政不懒、德政不坏、廉政不贪作为衡量标准,树立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开放、富裕、文明的新洮南而努力奋斗!
d879b58f41ff5171506f2c0153b2031b_red.png

版权公告 本网站所刊登的洮南市人民政府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材料均为洮南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单位:洮南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洮南市政务服务局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10038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88102000010  网站标识2208810008  联系电话:0436-6335202 网站地图